作者:許巍 主任醫師 北京兒童醫院 過敏反應科
今天這篇短文,純粹屬于“有感而發”。
在門診工作中,常有家長主動提出要求“大夫,現在發燒/咳嗽/喘得/吐得/拉得這么厲害,給我們輸點兒抗生素吧!”“大夫,給我們開點兒頭孢/阿奇吧,我在家里備著,他每次生病一吃就好!”……我相信很多醫生都有相似的經歷,甚至有些家長在開抗生素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立刻對醫生大加質疑,甚至指責。
這么多年的醫療科普工作中,關于不要濫用抗生素的科普文章層出不窮,但是很遺憾,似乎并未得到一些朋友的關注與認可。今天在以前科普的基礎上,我也跟大家談這個問題,糾正一些對抗生素認識的誤區,希望更多的朋友了解,并避免濫用抗生素。
一、什么叫抗生素?
顧名思義,具有抗病原體、能干擾病原體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F臨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轉基因工程菌培養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二、什么時候應該用抗生素?
我們強調不要濫用抗生素,并非不讓用,而是應該在適當的時候使用。一般來說,在明確有各種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時,是應該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大家請注意,這里面我沒有提到病毒,因為抗生素是不能治療病毒感染的!這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個誤區,希望大家能明白并記住。
三、什么叫規范使用抗生素?
要做到規范使用抗生素,首先一點就是“該用的時候別猶豫,不該用的時候想都別想”。在有客觀依據明確指向上述感染時,就應該使用抗生素。第二要注意,使用時需要“劑量合適,療程足夠”。有的朋友對抗生素過于忌憚,雖然給孩子用上了,但是私自減量減次,或縮短療程,這也屬于不規范用藥的范疇。第三要選擇適宜的用藥途徑,到底是口服還是輸液呢?這需要醫生通過孩子病情嚴重程度、需要用藥的種類等多方面綜合分析決定。原則上,能用口服藥解決的問題,盡量不輸液。
四、臨床上常見的誤區——來自于對門診接診過程的總結,朋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認為生病了就應該用抗生素
很有些朋友是這樣認為的,甚至有人來醫院就是奔著開抗生素來的。這一點非常不可??!生病了,要根據孩子癥狀、查體的體征、化驗手指血看血細胞分析和炎性指標,必要時結合病原學檢查來判斷感染的病原,據此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這才是正途。
有的朋友在來醫院的時候,已經自己給吃了抗生素,是因為吃了沒好轉才來醫院看的。這種情況往往會增加醫生對病原判斷的難度,因為:使用抗生素后,血細胞的結果可能受影響,白細胞都不高,但卻已經很難判斷到底是這次生病本身白細胞就不高?還是用了抗生素后把白細胞壓下來了?平白為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添加了阻力。
部分朋友確實覺得自己“久病成醫”,通過孩子癥狀能夠很有自信地進行初步判斷,但是也請在使用抗生素前,先帶孩子查個手指血(血常規+CRP),驗證你的判斷,并留下客觀的本次疾病本身血象特點,萬一你的“經驗性治療”不起效,醫生也好根據之前的化驗結果把這次治療重新啟動。
2、“上次/每次生病都是吃這個吃好的”
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想法,感覺這次生病癥狀和過程跟之前很像,要求按上次的治療用藥。這是非常不可取的想法。因為你怎么能確定這次也一定跟上次感染的是同一種病原體呢?臨床診斷與治療,是一個將醫療科學付諸實踐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科學的行為,所以我們判斷病原,都需要尋找客觀證據。沒有經過正規醫療知識的系統學習、沒有多年臨床工作的經驗積累,還是不要自己進行這種所謂的“經驗性治療”比較好。
3、抗生素副作用太大,見好就收吧!
有的朋友認為“真管用,一兩天燒就退了,趕緊停了吧,別有其他副作用!”過了陣子,又生病了,重新吃上,好了又馬上停。時間一長,發現,咦?怎么總是生???為什么總是得用抗生素?孩子抵抗力太差了吧?是不是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免疫功能了?然后開始有各種細思極恐的焦慮……
說到這兒,必須要強調一個問題“抗生素使用一定要夠劑量、夠療程”!這就好比說明書上說“把細菌綁起來,每天用水果刀捅4下,連續5天細菌就死了”。但是有人每天只捅一兩下,或者每天確實捅4下但是只捅了兩三天就不堅持了,結果細菌沒死。過幾天細菌又活過來了,重新捅,但還是沒徹底捅死。長此以往,細菌適應了水果刀,可能你就得用更大的刀來殺他了,這就是耐藥菌出現的過程!有的人更慘,水果刀不好使了,換菜刀,時間長了菜刀也不好使了,再換……
有朋友要問了:上來就用開山刀殺了他不就好了!想法很霸氣,但是不科學。當你手持開山刀的時候,刀太大了,你在砍致病菌的時候,周圍的正常益生菌也會被砍死的、正常身體組織也會受傷的!換個角度講,當致病菌看到你手里的開山刀的時候 ,他心里已經出離恐懼了,產生了慷慨就義的情緒“來吧!愚蠢的人類!我們同歸于盡吧!”殺雞焉用牛刀??!
4、我們孩子這癥狀不用抗生素根本好不了!
這是昨天剛聽到的一句話,家長覺得孩子咳嗽喘息是在吃了抗生素之后當天就顯著好轉的。我看了一下他當天取藥的單子,發現醫生在開抗生素同時,還給處方了止喘的霧化和止咳化痰的口服藥……結果不言而喻,能這么快控制癥狀的,肯定是那些霧化和止咳化痰藥物起的作用??!
抗生素吃或輸液進入體內后,要通過抗生素起效控制疾病癥狀,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為抗生素藥經過代謝、產生活性成分,開始殺滅感染的病原體,殺滅到一定程度后,感染相關炎癥改善,癥狀才會逐漸好轉。這個過程的時間計算,至少應該是以“天”為單位的了。而像霧化、止咳化痰、退燒這種對癥治療的藥物,他們本身就是設計用來快速緩解癥狀的,自然是用藥后癥狀會有改善。所以在評估藥物療效的時候,一定要全面分析,不要被抗生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病毒性感冒,有的孩子會發燒非常厲害,聽醫生的話不吃抗生素,只用清熱解毒和對癥治療2-3天了,還是不退燒,著急了,自己吃了一天(甚至有的只是一頓)抗生素,忽然發現第二天神奇的退燒了!大家覺得這真的是抗生素起的作用嗎!當然不是!病毒感染過程的發熱維持時間多數也就在3-4天……所以還是這句話,不要被抗生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5、抗生素副作用太大,我絕不給孩子用!
事情都有兩面,看法也自然就有兩種極端。這個就是另一端。我們說抗生素不能濫用,但是不等于不能用。臨床上見到的因為過分顧忌副作用不給孩子用,最后感染加重出現嚴重感染并發癥的這種“血一般的教訓”真的不少見。所以,如果對病情與治療有質疑,跟接診的醫生仔細溝通一下,孩子感染的病原體可能是什么,這時候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與安全性怎么樣,有疑問可以盡量提出來。一定要用科學的態度看待臨床診療過程,切忌“被洗腦”。
五、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如果已經看完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應該已經能想到了:
1、誘導耐藥細菌,甚至多重耐藥細菌(也叫“超級細菌”)的產生。
2、造成體內正常菌群紊亂,引起胃腸道癥狀,增加機會致病菌感染的風險。
3、可能增加過敏性疾病的患病風險。
4、藥物副作用的產生
5、…………等等
六、總結
以上說了很多,是我工作中最常見的抗生素使用誤區,并沒有涵蓋抗生素正規應用的所有內容,但希望把最關鍵的內容呈現給大家。關于抗生素其實還有很多科學習的知識,有機會我會繼續和大家分享與討論。
總之:抗生素的使用應該做到:
1、嚴格把握用藥指征,有相關感染的依據才可用藥,用藥前需要查血常規+CRP。
2、用藥應劑量適宜,療程足夠。
3、部分局部感染,應該局部用藥,減少全身用藥。(如結膜炎,多數可使用滴眼液,而非口服或輸液)
4、病毒性感冒,請不要使用頭孢、阿奇這種抗生素!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應根據孩子感染情況而定,多數病毒性感冒是不需要抗病毒藥物的。特殊病毒感染、重癥病毒感染,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
?投稿郵箱:462245327@qq.com
自由傳播、生命不息的蒲公英,一個專注于兒童健康的科普。歡迎掃碼關注我們。